“卅載光陰彈指過,未應磨染是初心”,三十年來,每一段歷史、每一條軌跡、每一次蛻變,中聯重科的初心從未改變,堅持“技術是根,產品是本”,把技術、質量、成本、服務做到極致。
同樣初心如磐,勤耕不輟的,還有堅守一線27年的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公司(以下簡稱中聯工起)冷作鈑金工——李傳泉。他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頭人、全國技術能手、湖南省勞動模范、中聯之星、中聯工匠,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眾多閃耀的頭銜和標簽,并未改變李傳泉的初心:持續(xù)深耕一線多年,笑容未改,淳樸仍在,只是發(fā)間多了幾絲時光流轉的斑駁痕跡,臉上添了幾分歲月沉淀的超然自逸。
△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公司冷作鈑金工——李傳泉
專業(yè)、專注,極致工匠之路
在李傳泉的職業(yè)格言里,“工匠”精神首先是專業(yè)、專注、追求極致的一種工作態(tài)度。
從學徒、技工、高級工到技師,由模仿到熟悉,再到適應自身生產需求的創(chuàng)新……李傳泉帶領著吊臂車間一批年輕的生產工人,依靠自身技術,夜以繼日反復試制,一路攻克200噸、350噸、500噸、1000噸起重機國產吊臂生產難關。
2012年,全球**大噸位(2000噸級)全地面汽車起重機正式在車間啟動生產,B01吊臂的試制工作焊接質量要求極高。
李傳泉和同事不斷摸索調整進口高強鋼的焊接參數;把修復進口吊臂的經驗“移植”到橢圓形吊臂的試制中,不斷充實試制方案;在實踐中一遍遍設計、修改、完善自制工裝,依靠精確劃線、精心擺搭和精細操作……
“熬鷹”4個月,終于攻克了這一難關,如期完成了吊臂制作任務,所有焊縫超聲波探傷全部達標,一次性合格率達到99.2%。
一把鈑金錘,敲出汽車吊結構件的完美弧線,一顆匠人心,確保全地面大長臂的嚴絲合縫。專業(yè)、專注,全身心投入,成為李傳泉極致工匠之路的真實寫照。
執(zhí)著、熱愛,完美演繹精彩
“工匠”精神是一份熱愛和執(zhí)著,只有從心底里熱愛自己的工作才會努力去追求完美。
冷作工俗稱“鐵裁縫”,任務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金屬連接在一起。金屬結構件按圖紙放樣、下料后,其他工種才開始安裝。而零件的展開放樣,曾經恰恰是李傳泉的短板。2004年報名參加的長沙市的技術比武,也并沒有取得特別理想的成績。
△李傳泉正在工作
在師傅的鼓勵和悉心指導下,李傳泉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工匠“不瘋魔不成活”的境界。每天下班就回家練習,有時為了畫出一個復雜的圖樣,要趴在地板上畫至少三四個小時。
“當時我愛人難以理解,說我‘走火入魔’,有時候甚至連飯也不吃。但我就是這樣,想做一件事就會努力去做,并且一定要做好。”李傳泉略帶歉意地笑著回憶道。旁邊的妻子早已釋懷,就連上高中的孩子也時不時插進話來,表達對父親的崇敬之意。
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年后,2007年長沙市技術比武大賽,李傳泉“卷土重來”,一舉奪魁。這項榮譽,是對李傳泉癡迷技藝鉆研和執(zhí)著本職工作**好的回饋。
責任、傳承,踐行初心使命
“工匠”精神還是一份責任和一份技藝的傳承。
李傳泉的印象中,師傅并不多話,但卻是一個“敢于放手讓徒弟去試錯的人”。對于師傅的毫無保留、傾囊相授,李傳泉始終銘記在心,常懷感恩。
△李傳泉對學徒的培訓工件進行點評
而如今,連成一排的幾個焊接操作隔間內,火星四濺。只要李傳泉走進隔間,大家便會整齊地喊一聲:“李大師!”李傳泉笑著擺擺手,繼續(xù)蹲下身,仔細地檢查新員工的“作業(yè)”。
2012年11月,李傳泉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由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授予正式掛牌,開啟了中聯重科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新時代。
△李傳泉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李傳泉將手中的技能在一批批工匠中得到傳承:“今后,機械制造業(yè)向智能化升級,一線工人更應該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成長。”
厚重底蘊巧傳承,清泉潤物細無聲。傳泉,人如其名,像極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靈氣流動、思路明暢、源遠流長而又自在自得的境界。
歷經沉淀,成就厚重,也許是李傳泉喜歡歷史的原因。印證了他的行事作風和胸懷格局,也就不難理解他對中聯重科“至誠無息,博厚悠遠”的核心價值觀的無限認同:誠信、執(zhí)著、包容、擔當。正如而立之年,一路馳騁的中聯重科,青春活力、芳華滿懷,滿載科技創(chuàng)新的源動能,極盡探索,智領未來!